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的问题“三农”工作部署和要求,注重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科技有效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农民收入,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新农业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综合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巨大成果。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在此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粮食、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长,持续增长“十五”2005年末,增长率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量居安徽省第三、第四、第五,棉花、水产品总量居全省第一,与2005年相比,全省排名前进3~1位。农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到70%以上,无污染、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到111家,居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十一五”在此期间,大量作物品种升级,平均每年推广20多个新农业品种,土壤测量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推广重大动物疾病免疫技术。农业设备水平和农业机械运行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39.6%;推广了一批新型农业机械、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种、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生产机械化技术、粮食干燥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品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十一五”最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家),是2005年的5.23倍。
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是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是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了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规范发展。2010年正式注册的合作经济组织1228家,农民9.97万,非成员农民37.36万。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在此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净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十一五”自实际出发以来,市农业委员会制度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建立良好的制度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农委注重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家、省级专家和市中青年专家20人,比2005年增长33.3%;其中一个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
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人员(正高)增长6倍。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小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农业的能力。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市农业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由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农业部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了对农民的培养。“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19.21万人(次),投资5833.7万元“十五”4.25倍和5.30倍。由于加强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植养殖专家、农机作业专家、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导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了一支“土生土长”农业技术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新力量。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5.15名农业技术人员,占2005年的近10个百分点。三是加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抓住政策机遇,努力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和逐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站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1万亩、100多亩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察,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示范片推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参与科研创新。市农委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为了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机关于2005年制定了专项奖励政策,分别奖励干部职工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400-100元。近年来,市农委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70~80篇研究通讯文章,每年兑现奖金约2600元。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协会每年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只有市农业协会在“十一五”在此期间,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十二五”该时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主导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市场特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重点发展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促进产业、大学、科研、自主创新、转型应用和人才培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具有国情特色的先进农业技术体系
- 下一篇:淳安县园区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分析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农业经济]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农业经济]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农业经济]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农业经济]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农业经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农业经济]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农业经济]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农业经济]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农业经济]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农业经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