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不断寻求创新和进步。从今天开始,中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确定了可行的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学校教育有很多不满,在教育的发展和转变中也有很多问题。要讨论这些问题,首先要回顾中国教育的基本纲领,即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演变,进一步研究今天的教育、规划和研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政策涉及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教育政策呢?教育政策是国家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在一定阶段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体政策或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同一历史时期由于需要强调某一方面,教育政策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对教育政策概念的认识,可以认为教育政策具有全球性、变化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
(1)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义,即民族、科学、公共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应当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消除封建、买卖、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1949年12月下旬,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实施和确认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教育政策,将上述政策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体政策。
(2)20世纪50年代末至文革前夕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本质上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转型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政策才逐步确立,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政策应该使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智力教育和体育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文化工作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政策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教育工作必须由党领导。”1958年,中央政府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政策得到了认可,并使用了20多年,直到文化教育逆流出现,导致教育事业的全面崩溃和教育政策的转变或名存实亡。
(3)文革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了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队农副业生产工作的报告》后,写信给林彪。在信中提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所大学后,提出“学生也是如此,主要是学习,学习不同,即不仅学习文本,而且学习工人、农业、军队,而且批评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校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了。后来,这封信被称为“五七指示”。虽然不属于教育政策,但它在指导学校发展和改革指标方面发挥了10多年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必须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文化劳动者。然而,在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红、专业化、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后,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往的“左”倾错误、建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后,新提出的教育方针。虽然“遵循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免“左”的口号上非常明确。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该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没有使用“教育政策”。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和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教育法》总则明确规定了教育政策:“第五条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解释》一书明确规定:“本文是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对国家教育政策最完整的表达。该政策以法律形式确定,规定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方式、目标和规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以来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新中国以来教育的发展背景,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研究和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 上一篇:微信的机制特点和教育提供
- 下一篇:明确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