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促进美育的实现
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促进美育的实现
(1)讨论式教学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艺术作品的欣赏大多以叙事的方式进行。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这种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讨论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讨论,只强调核心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讨论中,努力探索艺术作品中的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这部作品世界闻名,选择学生熟悉的作品更有利于讨论。蒙娜丽莎最神秘的是她迷人的微笑,有些人认为她是贵族,所以她会露出幸福的微笑;有些人认为她强迫自己微笑,因为她刚刚失去了儿子;她有脑血栓形成,所以她的嘴抽搐,被画家抓住了。学生畅所欲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善于总结,控制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是很多因素促成了蒙娜丽莎的美丽。蒙娜丽莎的小儿子刚刚去世,一直处于悲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这位女士高兴起来,达芬奇在绘画时邀请了音乐家和喜剧演员,尽力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达芬奇捕捉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她端庄的气质让她脸上的微笑更加迷人。此外,还有作品的构图、背景、色彩、透视技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在让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节,讨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真正参与审美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比较教学方法
艺术鉴赏课主要介绍中西艺术作品,知识量巨大。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交叉来传授知识。从横向上比较同一时代、同一主题或同一风格的艺术作品;从纵向上看,国内外艺术作品不同时期或不同流派的比较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与西方艺术有什么不同。
以印象派绘画为例,印象派分为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印象派绘画的时间、定义、画家和风格的差异,然后分类举例。纵向上,印象派绘画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捕捉光和色彩的瞬间变化;新印象派运用科学严格的色彩和笔触,取代印象主义画家的情感色彩和生动自然的笔触;后印象派认为,艺术形象应该不同于客观形象,充满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从横向上看,以印象派为例。这个画派有三位代表性的画家:塞尚、梵高和高更。教师在分析自己的艺术风格时,可以从风格、形式和内容入手。例如,塞尚强调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辟了思路,再现自然的方式与以往的画家大不相同。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色调经历了从灰色到亮色的变化。他作品中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表达语言都表明梵高是一位热爱自然、能从简单的事物中看到纯粹美的画家。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痴迷于塔希提的风土人情。简而言之,虽然在同一时代,但这三位画家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简要地将自己的传奇生活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以加强学生对三位艺术家的认可。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可以将图片、文字、音频结合起来,是艺术鉴赏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些珍贵的图像资料,如《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BBC现代大师系列》等,结合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在艺术鉴赏课上,适当运用相关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也要恰到好处,使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实践证明,课程知识容量大,多媒体只是补充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如果所有的视频都在课堂上播放,老师没有有效的指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松散,失去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事实上,将制作精良的多媒体图像材料应用于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综合控制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美育深入人心。
(4)实地教学法
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可以丰富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狄德罗说:“什么是艺术鉴赏力?这种气质是通过掌握真或善的反复实践而获得的,可以立刻被美的事物深深感动”。只有站在梵高的作品前,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充满活力的色彩;只有站在徐伟的作品前,我们才能感受到无人识的怨恨。面对面欣赏原著可以深深地动摇学生的心,完美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带领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只有站在古典主义、立体主义或表现主义等不同艺术风格的代表性画家面前,学生才能深刻体验到艺术作品独特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抗衡的。在艺术家作品中,形式语言的表达、情感的表达和材料技法的运用是无法与图片和图像数据相比的。引导学生深入美术馆等地方,也有助于教师与时俱进,利用艺术史上的新科研成果,提高教学水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文化自信”和“中国审美精神”的概念,强调将文化自信落实到高校教学工作中。*********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强调“文明相互学习”。艺术欣赏课程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实施审美教育功能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把握内涵的顺利渗透。同时,要注意把握“度”,使艺术欣赏课程内容与审美教育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教师有意识、多维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面美,接受思想启迪,体验艺术力量,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进一步提高美育水平,深化高校教育内涵。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美育的渗透,为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培养高素质的新人才。
- 上一篇:探索联合办学教研新路径
- 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外国研究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