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语言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交流和理解的纽带。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某种语言的传播和受众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其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语教育的国际化也在深入推进。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日语教育。中国是日语教育的主要领域。目前,学习日语的人数约占世界学习日语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有效促进了中日经贸文化交流。回顾和考察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过程,或总结一些经验教训,有助于发展中国教育国际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新中国日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语言在文化交流、形象认知、加强理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日语教育的发展和日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减也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新中国的日语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日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为了达到长期占领和统治中国的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之一是在东北、华北等被占领地区实施日语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日仍处于敌对状态。此外,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伤害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因此当时日本教育机构和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少。1949年,中国只有北京大学和军委工程学院(解放军外语学院前身)开设日语专业,学生仅限于外交部、文联、对外文化委员会等政府机关选派的干部。1952年,教育部在调整院系时,将所有东方语言的教育集中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东方语系,包括朝鲜语、日语、蒙古语、越南语、缅甸语、暹罗语、印地语、印尼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10个专业[1]72。1956年以前,日语专业只有精读课,主要是文法和阅读。1957年,他们开始将语言学与文学分开,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
1952年,在中日民间贸易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和日本民间贸易组织代表在北京签署了第一份中日民间贸易协议,开始恢复中日民间贸易交流。受对外贸易部委托,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于1954年设立了日语专业。此后,吉林大学还于1956年设立了日语教学和研究办公室,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科技外语系日语教研室,黑龙江大学(1958年)也开设了日语专业。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增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960年)、上海外国语学院(1960年)、外交学院分院(1961年)、西安交通大学(1962)、首都师范大学(1962年)相继开设日语专业,并在高校较早开始日语教育。
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中国与东西方国家建立更多外交经贸关系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外语人才储备。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教育部从1961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长春、天津、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开设外语学校,其中大部分都开设了日语课程。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学校教育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中外语课程的语言比例。学习英语的人数应该大大增加,学习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和德语的人数也应该适当增加。《纲要》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新建和扩建16所高等外语院校,扩大招生人数;补充和丰富外语教师队伍。”《纲要》还提出,七年内需要补充外语教师23580人,其中日语1260人[1] 77-79。为研究大学外语系教学改革,教育部于1965年6月22日至7月6日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外语系教学工作,落实《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不幸的是,这次会议的精神还没有得到贯彻,“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的灾难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停课闹革命”、“不学ABC,还干革命”的口号在学校流行,“外语无用”的思想泛滥。许多日语教师受到批评,并被送去“转型”,包括日语教学在内的外语教育完全停滞不前。
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育停滞不前的状态发生了变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回到了国际舞台。为了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一些大学开始重新招收外语专业。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随着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培养日语人才提上高校外语教育日程。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9月)、复旦大学(1970年11月)、山东大学(1971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1972年2月)、福建师范大学(1972年2月)、武汉大学(1972年4月)、南开大学(1972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1973年4月)、四川大学(197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1973年9月)、河北大学(9月)、天津外国语学院(1973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9月)、西安外国语学院(1974年9月)、四川外国语学院(1974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1975年12月)等大学的日语系都是在此期间设立的[2]。可以说,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使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学习日语的热潮。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新时代。在外语教育方面,教育部于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外语教育研讨会,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意见①,《意见》规定了新的外语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基础,在办好高校专业外语教育和公共外语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外语教育,努力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掌握外语工具,为加快四大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3]该政策受到外语教育界的广泛欢迎,并得到认真贯彻。同时,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外语教育,拨出大量资金发展外语教育。全国外语教育历史上从未繁荣过。四是人才培养重点由量到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被打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教育部新成立了外语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会,准备制定国家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2015年5月,“中国大学日语专业国家标准国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讨论了未来日语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专业教学改革,强调“培养世界舞台人才,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高校还通过调整学分结构、课程设置改革、实施教学绩效奖励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教学改革,我国日语教育教学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