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普通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下功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单方面灌输转变为互动交流。
(1)构建跨学科专业群体,引入学分制,搭建独立学习平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跨学科学习机会。例如,斯坦福大学本科专业的数量与辅修专业的数量几乎相同;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允许学生设计自己的专业。在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学生可以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计划,经学校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后,他们可以获得特殊专业的本科学位[2]日本筑坡大学根据学生群体招生,打破按学科、专业编制的院系制度,设立理工、农、医、经、管、文混合专业群体。
首先,普通高校应更多地利用跨学科专业群体,构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模块。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社会需求相一致,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多年来,由于教育体系的约束和既定运行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培养计划一般习惯于按照严格的学科和专业分类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时应完成本学科和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毕业论文的主题和内容,不得偏离学科领域。教育的主动性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标准被动学习,限制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只有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科研自由空间,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
二是实现自主学习,完善灵活选课和学分交换制度。灵活的课程选择和学分交换制度反映了突出学生标准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权的前提,是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引入灵活的课程选择机制,交换学分,不仅交换课程的数量和类型,特别是实践课程和合格课程,还包括主要和辅助课程。同时,在教师的选择上也给予学生自主权。根据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和教师水平,要发挥自由选课学分交换制度的应有效果,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课程水平、学分质量和可行性的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和日本在学分交换和选课制度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如欧洲学校学生五级成绩的ECTS学分交换制度,①美国学校课程可比性评估(招生和学术双重评估)的学分交换制度。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日本平均分的灵活选课机制[2]形成了有效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导师制,形成引导互动学习团队
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互动学习团队是创新研究的组织基础。导师制是以教授为核心,形成共同的教研室。学生通过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同一学科领域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与同一研究室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一起参加导师研究指导、论文指导等课程,参加研究室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研究会议、研究实践,承担实际研究课题。英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实施导师制度,其特点是:以学术导师制度为制度平台,以考核控制为主要起点,以独立教学为课堂指导,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以网络应用为支持系统。[3]日本实施导师研究小组(Seminar)制。研究小组将由同一导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一个共同的研究小组,参与导师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一起上课,导师将指导他们完成论文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国普通高校有班级导师和毕业论文导师,但与国外大学的导师制度不同,班级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论文导师只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毕业前半年指定。学生学习研究等活动以行政班为单位,教学管理形式与高中相同,常被称为“高中后”。
实施导师制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中有许多人从海外学习回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经验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是实施导师制度的有利条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国际环境和国际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应积极采取“请进来”措施、“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外国一流大学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出国交流、研究和学习的机会,确保导师的高质量、高质量、高能力、高水平,逐步削弱行政课程,实施导师制度。
(3)推进传统教学模式转型,创造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将教育与受教育者未来的社会身份联系起来,特别注重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分类,习惯性地关注大学和用人单位的考试成绩。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如何让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分数,因为考试成绩是实现这种身份分类最简单的手段[4]在考试成绩第一的指导下,教学计划大多是围绕学生如何获得高分设计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思考和回答问题,按照规定的题目和方法写论文。在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如何解决问题,把知识传授到事实上,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注重教学结果和结论。一切都是用标准答案来区分对错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为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法和人才成长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各种培训方法,形成各类人才和顶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习与思维的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更注重问题研究,如何解释和分析非定论问题,发展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反对,优质教育第一。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毕业后成为专业人士,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士的素质。大学会计教育不是也不可能把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会计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培养他们获得和保持专业会计师资格所需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企业在招聘考试中,更注重学生的深造潜力和学习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教师的责任也应该从教学的“主导”转变为“服务”(Teachersatethefacilitators),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 上一篇: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下一篇: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