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审美教育的传承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诗”“乐”的学习。他将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的“仪式”与艺术审美教育的“音乐”进行了比较,并将其置于学校教育科目的“六艺术”中――礼、乐、射、御、书、数――前列,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改变习俗。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美育的重要作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提出,我们“应该找到一些有能力的艺术家,描绘大自然的美,让我们的年轻人生活在风和温暖的地区,一切都有利于健康,每天美丽的作品,像从安静的状态呼吸微风,呼吸他们的良好影响,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培养对美的爱好,培养融入精神的习惯。“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著名学者王国伟和蔡元培也积极传播了西方的审美教育思想。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理论”、王国维建立学生“真美善三德”等,大教育家认识到美育在不断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审美教育得到了积极的继承和发展。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该深入发展。
首先,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审美教育。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青春期和青春期。青春期是审美静态能力的形成期。在此期间,内部语言的快速发展使个体开始反思、抽象思维。客观世界的朦胧感和神秘感日益消失,导致主客观的分化。青年的早期阶段是审美人格的建立期,标志着青少年男女的性成熟。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特点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可行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还要了解中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实施审美教育。
其次,素质教育的推广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应试教育以语文为工具,注重理性分析教学方法,用抽象概念代替培养美感,用推理代替想象,形成僵化的教学模式。美感的丧失导致语文课堂无法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审美教育可以根据现实的发展和需要,自觉主动地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更加积极高尚的美好世界,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他们对美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积极、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的参与。
第三,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审美教育。在教育部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前言的基本概念部分写道:“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们知识、情感和意义的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通过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应该“感受”鉴赏的发展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欣赏大自然和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珍惜自然、热爱生活的感觉;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水平。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陶冶气质,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首先,要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审美体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注重个性自由,喜欢宣传,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学生身上。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试图用专家学者或老师的观点统一全班学生的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鉴赏评价意见。他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限制学生的思想,而应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促进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乐趣,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这样,他们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与老师“一起欣赏奇文,一起分析疑义”,审美不仅是审美主体的自觉活动,也离不开审美导师的参与。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比学生更深入,及时的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营造美好的氛围,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审美的领导者。如果教师能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有趣的旁征、生动的演示,营造一种看到他人、看到事物、沉浸其中的审美氛围。因此,这种氛围不仅能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愉悦,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氛围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情感。教师要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和审美的诱导者,充分利用45分钟,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四、结语
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最高活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能够唤醒个人的生活体验,注重情感积累和艺术熏陶,注重学生心理的塑造,引导学生求真,劝他们善良美丽,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同样,也要努力避免功利主义的麻烦,引导学生真诚地投入到文本的解读和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审美活动中学习、成长、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健康发展,这是语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审美是一种诗意的冥想方式。语文课堂可以借助审美为生活建立一个诗意的天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以这样的目标进行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就离真正美丽的语文就不会太远了。
- 上一篇: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 下一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教育理论]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 语义检索模型的设计与优化语义检索概念语义检索是一种在语义网络上查询和检索的技术,也称语义检索为概念匹···[全文]
- [教育理论]深入学习本体论和语义检索
- 引言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步伐迅速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学···[全文]
- [教育理论]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
- 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等,通过塑造具体而感性的艺术形象,帮助读···[全文]
- [教育理论]文学史上的两种创作方法
- 作品成功的标志——典型标志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官员非常喜欢打鸟,节俭,并利用休···[全文]
- [教育理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人文思潮和文学
- 人文思潮和文学“人类是一件伟大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多么美丽的外表啊!多么优雅的···[全文]
- [教育理论]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 古典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它束缚了自己,因为它把一些原本合理的东西变成了规则和戒律。同···[全文]
- [教育理论]书法艺术在现代创新的要求
- 乐泉是如此的简单和粗俗。说话,做事,不注意大开大合,看起来飞扬,但注意平和的语言,真诚的话语,方便人···[全文]
- [教育理论]纯文学作者的世俗关怀是最深层次的
- 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作家,血液中没有宗教成分。那么,当他想与强大的传统世俗世界作斗争时,是什么支持他···[全文]
- [教育理论]写作就是不断打败他们的传统
- 对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展现了一个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全新、陌生、难···[全文]
- [教育理论]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主要内容
- 受复古特征的影响,复古人非常重视”法“,关注的程度与复古人的文体意识成正比。七子派有很强的文体意识,···[全文]